信息来源:www.ydtzy.com.cn |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4日
食物中的糖类(碳水化合物)是主要影响血糖重要的营养素,控制每日应吃的份量外,血糖仍不理想时,需考虑食物的升糖反应,以利血糖控制。
有研究指出莓果(蓝莓类水果)、黑巧克力、红酒、茶和石榴可以降低餐后的氧化压力和发炎现象,当食用高升糖指数餐点时,添加肉桂也可以减缓胃排空和降低餐后血糖的上升现象。
坚果、橄榄油和鱼油
吃饭时加上坚果类,可延缓胃消化排空时间,减少饭后血糖上升,因此可多摄取杏仁、开心果和花生坚果类,可减少30-50%饭后血糖的上升。
每周至少食用5次坚果,能够减少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达20-50%。
但记得坚果是属于油脂,若选用坚果时记得需减少烹调用油,橄榄油也可改用芥花油或芝麻油等富含单元不饱和脂肪酸高的油。
醋
醋能降低餐后血糖的原因,是醋酸会降低胃消化时间、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和改善饱足感。
吃醋可增加长时间的饱足感,减少餐与餐间食物摄取,因此可降低总热量摄取。
蛋白质
饮食中的蛋白质食物会增加产热效应,从而增加身体的基础代谢率。
瘦肉蛋白质可以减少餐后血糖的飙升并增进饱足感。建议蛋白质食物可多选择蛋白、鱼、瘦肉、去皮家禽胸肉等。
热量限制和减轻体重
体重减轻5-10%可帮助减少腹部脂肪及降低饭后血糖,减少糖尿病发生的几率。
饮食建议每日热量摄取1200-1800大卡,脂肪量应占总热量25-30%,其中以减少饱和脂肪为主,饱和脂肪摄取应在10%以下,包括肥肉及反式脂肪。
我国半数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没有得到有效和规范的治,仅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血糖控制基本达标,糖尿病知识普及仍然不够,导致公众在疾病认知以及用药方面依然有很多误区:
误区一:查出糖尿病就用药
一般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应先 进行饮食控制、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生活有规律、保持情绪稳定、肥胖者减肥,观察1~2个月左右。
误区二:同类药物合用
口服降糖药有促胰岛素分泌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多种,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合用。但是临床上还是能够看到这种错误用药的例子,如消渴丸(含优降糖)配美吡达、二甲双胍配苯乙双胍等。同类药物合用有时会导致严重低血糖。
误区三:选药不当
如肥胖患者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应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应用双胍类药物,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都不是合适的选择,应该尽量避免。
误区四:凭感觉服药
有些糖尿病患者习惯根据自觉症状来判断血糖控制的好坏。许多2型糖尿病病人自觉症状不太明显,服药与不服药在感觉上差不太多,于是认为用不用药无关紧要。
误区五:只吃药,不复查
化验血糖一方面可以了解病情控制情况以及临床效果,同时也可作为选择药物及调整药量的重要依据。随着病程的延长,许多磺脲类降糖药物(如消渴丸、优降糖、达美康等)的效果逐渐降低,医学上称之为“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
误区六:过度降糖
许多糖尿病患者为了将血糖迅速控制下来,往往多种药物联合、超剂量服用,这样不仅使药物副作用增加,而且容易矫枉过正,引发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
误区七:擅自停药
目前,糖尿病尚不能彻底根 治,需要长期治。病人经过服药治,血糖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痊愈,还应继续用药维持,同时不能放松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
误区八:频繁换药
药效的发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药效才逐渐显现出来。许多患者不了解这一点,服药没几天,对血糖、尿糖下降程度不满意,即认为所服药物无效,急于换药。事实上,有些降糖药(如胰岛素增敏剂)服至半个月到一个月才会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
误区九:忽视个体化用药
糖尿病用药强调个体化,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如胖瘦、肝肾功能状况、年龄等)来选药。所谓“好药”就是适合患者自己病情的药,并非新药、贵药才是好药,其他患者用着好的药未必另一个患者也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