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妇科、儿科、中医科,请到咸阳颐德堂中医门诊部!

陕西咸阳颐德堂中医门诊部

  • 咸阳看的好的中医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以前的中医挂号,为什么总是从五号开始算起的?

信息来源:www.ydtzy.com.cn |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4日

以前的中医挂号,为什么总是从五号开始算起的?原来前四个叫“善牌”,在老中医的抽斗里,留给四种病人:一号给危急重病患者,二号给老人,三号给孕妇,四号给婴儿。中医重医德,人性化的传统可见一斑。



“善牌”,就是中医人给特殊患者的一剂安慰剂,一颗定心丸,也是一张“以德为先”的职业名片,中医医德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最突出的人文特征就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这也是是中医的根基、灵魂所在。

在我国古代,中医治病是没有挂号费一说的,只收诊金或是脉资。当然古代大夫会根据不同的病人来收取诊金,这种独特的收取诊金的方式也就形成了“杏林”中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穷人治病,富人拿钱”。

古代医疗机构的发展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置“医院”的国家,远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年间就已出现。

据文献资料显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黄河一带瘟疫流行,汉平帝刘衍在各地设置医治场所,配备大夫、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这估计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公立的临时“战疫”医院。不过这个“临时医院”的具体叫什么当时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 出现了专门给士兵治病疗伤的“庵庐”,而且费用是全免的,搁到现在就相当于野战医院了。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 ,孝教帝在洛阳设立“别坊”,凡是贫困百姓,生病了却无钱医治的,都可以来到“别坊”就医取药。

除了“公立医院”,还有一些私立医疗慈善机构。南齐永明九年(公元491年),吴兴一带发大水,疫病流行,竟陵王萧子良就把自家的住宅设置为医疗点,收留贫苦病患,发放防疫药物,这可能就是中国私立慈善医院的雏形。魏晋南北朝,佛教的盛行,寺庙逐渐多了起来,部分寺庙为了普度众生,招徕信众,都积极举办慈善,其中就包括医疗慈善。


到了唐代,“医院”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普及,不仅长安、洛阳这样的大城市有,其他各州也都有举办、设立,当时的医院叫“病坊”, 大约在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就开始有“病坊”的名称了。这时的“病坊”大多是设在庙宇里的。五代时,有个别的“病坊”曾改名为“养病院”。

公立慈善“医院”的设置在宋代达到了,当时叫“安济坊”,与居养院(惠养鳏寡孤独的济贫机构,类似政府补助性质的养老院、福利院)、漏泽园(政府补助性质的公墓、陵园)等福利机构的设置一样,完全依赖于国家权力,财政支出不仅由政府统一买单,而且形成了制度化、规模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福利制度,是北宋经济强大后城市文明高度发达的象征之一。

中医对我国古今的影响


中医,在中国古代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毫不夸张的说,唯有中医,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唯有中医,才能够减少古人的病痛和死亡;唯有中医,才使古代历次大疫没有造成灭顶之灾。




据《古代疫病年表》记载: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有疫情发生,仅明朝统治的276年间,就发生过176次疫情,平均每1.5年就发生一起疫情;清朝入住中原统治268年间,就发生过197次疫情,平均每1.3年就发生一起疫情。
纵观古代历次疫情的爆发,少之又少的幸免于难者,完全靠的看似“简单”的中医手段挽救的生命。老祖宗对付疫情的宝贵经验,今天仍然沿用,并且有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明朝李时珍采取的,将感染疫情病人的衣物上锅高温蒸煮,预防接触性感染的做法,非常有效。再如,1894年广东鼠疫,按照中医指导,集中焚烧病鼠,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医家们还总结汇编了《鼠疫抉微》等著作,不乏一些应对疫情的真知灼见,至今广大农村还在沿用这些办法。

中医是国宝。但国宝却被国人遗弃,留下的是一点点让人的思念。从中医高等院校、国家的医院,还有多少把国宝当作宝贝?没有。中医学院从学习到实习没有多少重视中医。都是西医化了,如果不西医化,就没法找到就业的岗位,这就是学校的教学思想。在众多的中医院,又有多少是中医?几乎为西医,这还有谁重视这中医国宝?但还有少数的人没有随那新潮流,还是死死抱着它,那就是民间的中医人,他们虽然文化水平低,无法取得执业行医资格,都冒着违法行医,穿梭于民间为群众服务。

中医的优势是集预防疾病(培养正气),调理身心亚健康状态,治疗疾病多功能一体,全天候调理人的一生。目前的局限是现代人对中医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五臟六腑,经脉理论缺乏正确的认识,更缺乏他们之间的联系变化过程的了解。所以中医的推广普及不容易。

国医重医德


中国中医的灵魂思想就是医德,所以古时管中医大夫又叫做德医。称赞中医大夫,乡间郎中多用悬壶济世,德“医”双馨。要想成为一个中医高手医术医德二者缺一不可。记得,小时候去中医大夫家里看病,五十年代的中医大夫都是慈祥憨面,笑容可亲。


我国古代名医,张仲景(东汉)和孙思邈(唐),俩人虽年代各异,治病救人的医德思想却是仁爱救人,观点不尽相同。他们的医德都体现在怀仁济世,人人平等。他们强调的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不管是当官的皇帝还是亲属,不管是有钱没钱的平民百姓,在看病治病方面一律对待,人人平等。

“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具体体现的就是“施仁德,精医技,去名利,尊同道”。不但要有好的德行,还要具有技术和治好病的实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