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妇科、儿科、中医科,请到咸阳颐德堂中医门诊部!

陕西咸阳颐德堂中医门诊部

  • 咸阳看的好的中医

健康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知识

“寒露”的这些常识要牢记,包你秋冬都健康!

信息来源:www.ydtzy.com.cn |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3日

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2020.10.08   八月廿二

寒露节气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阴阳平衡。


中医   养生



中医专家指出,寒露之后秋收接近尾声,北方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在我国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加之这期间雨水渐少,天气干燥,频繁的冷空气引起温差波动较大,对于身体健康会引起一些影响,比如感冒、肠胃疾病、肺部疾病,另外在忽冷忽热的气温作用下,心脑血管疾病也成为高发期。因此,要做好身体的调养,尽量减少季节变化对我们身体健康的影响。

那么寒露时节如何调养身体,听听专家怎么说!

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无论温燥、凉燥,总是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特征。因秋为肺的时令,肺喜清肃濡润,主呼吸与大肠相表里,外合皮毛,故燥邪最易伤肺,引起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皮肤干燥、便秘等症。

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只要多喝白开水就可以对付秋燥。然而,中医专家指出,对付秋燥,喝白开水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要想完全抵御秋燥带来的负面效应,最好在白开水中加些盐或蜂蜜。“朝朝盐水,晚晚蜜汤。”这是我国古代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意思是说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喝些蜂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寒露时节,为防秋燥,还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山药等以增加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易伤人体阴精。“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当然,将少量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秋季,许多新鲜水果大量上市,如梨、柿子、柑橘、石榴、葡萄、大枣、香蕉等,这些水果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功效,是预防秋燥辅助食品。除水果外,还可多食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食品以及豆类及豆制品,还有食用菌类、海带、紫菜等,可养阴润燥。

白露时的露,但觉得凉,寒露时的露,已经有了寒意。寒凉来的特别快,好些朋友或许都还没有回过神来。虽然这寒露中的寒,寒在皮肉不入骨,但还是要提醒大家,尤其是女孩子们,顺应自然之大道,一定要添加衣服了,防止受寒,受寒则伤阳。谚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不要继续穿凉鞋了。寒露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特别要注意身体有几个部位需要保护好:首先是脖子,脖子后面的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是我们身体的“阳中之阳”。如感觉受寒后快要感冒,或者已经感冒时,可以找专门的中医师进行按摩理疗,驱散侵入的寒气,通畅诸条阳经的气血,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其次是后背,中医认为,背为阳,腹为阴,人体背部是主一身阳气的督脉所在。全身阳气的运行都与背部有关。通过中医师推拿督脉可以通经活络,促进气机顺畅。不仅能预防感冒,还能有效排除体内毒素。还有重要的就是双脚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足部都有相应的敏感区或反射点,脚部受寒,容易影响相关部位的气血运行。泡脚是最简单有效的保暖祛寒的方法。水温用脚能放的下去的最高温度,水的高度在膝盖沿以下,泡到额头微微出汗就好。


“秋冻”,适当的冻一冻,确实能够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但是三秋冻不同。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仍高,显然“冻冻”无妨,无须急忙加衣。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这时是“秋冻”的较佳时期,尤其青壮年,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晚秋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所以“秋冻”还得根据个人的体质来决定。尤其是对老人和孩子,还是以注意保暖不受寒为前提。

中医专家提示首先老少要慎冻。就人体而言,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身调节能力较差,遇到寒冷刺激,身体会很快发生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人到老年,阴阳俱衰,全身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寒冷刺激可导致一系列老年慢性病复发。其次10℃左右不能冻。晚秋,当户外早晚气温降低到10℃左右时,就应该结束“秋冻”了,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容易惹病上身,尤其要注意肩颈、腰背、脚部保暖。再有就是外冻内不冻。“秋冻”指的是让皮肤接受外界气温的“捶打”与“锻炼”。至于内脏,是不能“秋冻”的。所以,从保护脾胃角度来说,爱吃冷面、瓜果、冷饮的人入秋后要注意节制了。否则,会让本来就处于虚冷状态下的脾胃苦不堪言。还有要特别注意冻中要有动。秋天是耐寒训练的好时机,“秋冻”是要我们在冷的环境中锻炼,以提高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而不是待在寒冷的环境中硬冻着,那样必然冻出病来。因此,要想抗冻,须“冻”“动”结合,比如登山、慢跑、打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锻炼方式。

多事之秋”要“以和为贵。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因此,对中老年人来说,应有“心无其心,百病不生”健心哲理,中医在归纳疾病的病因时,将“内伤七情”作为疾病的三大病因之一,可见情志调摄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进入寒露节气,气候逐渐变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易在一些人中引起情绪不稳定,凄凉或忧郁之感。因此在秋季要注意培养乐观豁达的情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也是养生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中医真正的王道当未雨绸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疾病预防”、“治未病”。平素我们在养生的过程中,就要重视情志调摄,让人体气血平和、气机通畅、阴平调和,自然病不侵身。在秋季,可以多去野外山乡,登高远眺,饱览大自然秋花烂漫、红叶胜火等胜景,一切忧郁、惆怅顿然若失,而愉悦和谐的情绪就能焕发出青春般的活力。